
李继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全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改善城市环境、抗御灾害风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高度重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制定印发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部署开展城市道路设施网、城市供水节水网、城市污水处理网、城市内涝治理网等八大行动,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市政设施建设政策“组合拳”,经省政府同意或以部门联合方式印发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燃气供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政策,实施城市增绿攻坚和绿化品质提升,加强分类指导,细化工作要求,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市道路长度6.7万公里,12市建有高架桥快速路,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29公里、海绵城市2887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36.7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21%,累计建成城市绿道约12000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60个、国家节水型城市2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城市和县城集中供热覆盖面积26亿平方米,供热管道长度12.9万公里。燃气、供水普及率分别达99.5%、99.7%。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719.15万吨/日,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8%。设区市建成区178条黑臭水体完成工程整治。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5%。
二、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您的建议,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里子”,让城市更宜居、群众生活更美好。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系统谋划,研究编制“十五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深入全面开展调研,认真总结我省“十四五”市政基础设施目前完成情况、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施策,高质量研究编制“十五五”规划。指导各市推进各类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和修编,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燃气热力、供排水、园林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的策划,协同当下和长远、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地上和地下,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提升整体效能和设施协同性。落实《山东省道路挖掘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涉及道路、管线更新项目,城市道路主管部门会同管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年度道路挖掘计划,统一施工,避免“马路拉链”等情况。
(二)坚持重点攻坚,扎实开展城市韧性提升行动。提升路网尤其支路网络密度,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合理级配,健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巡查养护制度。加快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易涝点改造,指导各地修订完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落实抢险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雨水蓄积能力和洪涝灾害抗御能力。持续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高质量实施管道设施老化更新改造,实现“带病运行”燃气管道和厂站设施“两个动态清零”,管网运行监测“人防+技防”全覆盖。扎实做好采暖季保供工作,有序开展供热管网设施“冬病夏治”,全面完成既有住宅小区自管站移交,加快热源及市政供热管网建设。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和日常检漏,加快老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有效降低管网漏损和爆管事故发生。
(三)坚持智慧赋能,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应急防灾、公共服务等方面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在重点行业、重要节点配套建设物联智能设备,与主体设施同步投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建设全省城市生命线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运行数据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加强现有主管部门、企业建设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整合、共享、联通,避免重复建设。2025年,实现16个设区市热力、排水防涝、桥梁等具备条件的行业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省联网、一体运行。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