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未来我国数字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再次强调了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而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加快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整体推进,加强政策供给,积极引导上游企业主动带动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整个建筑产业链新模式的发展也是符合时代信息技术变革与对抗传统落后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业体量巨大、发展蓬勃,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项目工期进一步拉长,资金回笼减慢。那么,如何在疫情当下把丢失的进度赶回来?如何做到提质增效和节本降耗?这些摆在每一位企业决策者眼前必须思考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通过何种路径使建筑业企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然而不断赋能产业转型是企业的必经之路。
一、什么是建筑行业的数字化?
当前建筑行业内的数字化有很多超前表述,权威资料阐述:以智慧建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智慧建筑配套标准体系两大行业支撑体系,推动建设智慧建筑云、大数据创新应用、智慧建筑产业走出去三大创新发展模式,以新组建智慧建筑集团承担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成果展示四大载体培育平台,围绕BIM技术、绿色建材、智能设备、智慧工地、智慧化应用形成五大关键技术产品。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阻碍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项目管理精细化方面。建筑业参与方众多、项目类型各异,很难做到数据管理标准的统一,很难实现有效的选拔机制和持续的人才输出,各业务间难以实现高效的协调和多方合作。二是集约化管理方面。项目业务复杂,同时涉及各专业领域的分包单位,收集的数据信息不翔实、不准确、不及时,不能作为决策依据。三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深入应用方面。BIM模型建立难度大,做不到正向设计;缺乏BIM信息,一键算量无法实现;施工模型不可见,难以指导施工。
二、建筑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独有特征
建筑行业长期以来被贴上“落后产业”的标签,发展模式粗放、生产效率低、工业化程度低、建筑人员综合素质差,而且资源浪费大、建设成本高,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严重阻滞了建筑业的长期发展。如今随着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建筑企业来说,究竟该如何进行数字化建设呢?
对于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数字化转型目标不明确,缺少数字化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少数字化思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与业务架构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成本偏高,看不到转型价值"不愿转",缺少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数字化转型途径,无法明确从哪些方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做到引领数字化转型。而对于许多年产值规模不大的一、二级建筑企业,想要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却面临着财力、人力、时间等各项投入成本的制约,导致升级转型的严重滞后。
传统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数字化,正视自身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转型压力,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需求,加强数字化统筹协调和战略规划,做好顶层架构和路线图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
三、高影响力数字科技第三方平台的价值
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规划设计、平台建设、实施运维、技术支持等IT人员,也需要能够具备IT视野的流程管理、业务分析等业务人员,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受到自身规模条件限制,一、二级中小建筑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上的投入不高,见效有限。在当下能够真正快速实施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于与已经拥有成熟的研发与应用技术的高影响力的数字科技第三方平台达成深入合作,与自行组建或外包团队研发相比较,可大幅降低高额财力、人力与时间的成本投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化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轻松实现线下采购线上化,帮助建筑企业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扩大采购选择范围,降低采购成本,并将优质的社会资源引入到建筑企业,产生连通作用,与建筑企业管理引擎连通,实现数据的无缝传递,生成大数据。